乘车码的沉重和优雅
2018-10-19 11:56:33
  • 0
  • 0
  • 0

2017年12月,马化腾现身重庆,用腾讯的乘车码坐了一次长江索道,在此之前,他还在合肥用同样的刷码坐车方式,被记者簇拥着上了一辆公交车。

无独有偶的是,在上周的访华行程里,苹果的CEO蒂姆·库克特意安排了轮渡体验,只是为了检验Apple Watch刷交通卡的消费功能。

再去翻看关于马云的媒体报道,除了演讲之外,他最热衷于出席的场合,也是各家地铁集团的技术升级演示……

布鲁克林摄影师Navid Baraty说他最喜欢从高处往下俯拍整座城市:「因为你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能量在流动,黄色出租车的河流、匆匆的行人、交通信号灯的变化、消失在地铁站的身影。」

纵横交错的公共交通,既是市井的入口,也是生活的脉动,所以科技巨头无不瞄准于此,这是数字经济继续渗透现实生活的一张通行证。

事实证明,支付工具是改写底层系统的绝佳机会,借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整个消费行为的教育完成——用户已经做出了选择,并对传统支付方式的弊端产生共鸣。

尽管在支付手段上——始终是以二维码为媒介,而非物理技术的变革——这种形式充满过渡阶段的特征,但在对于用户心智的强势占领以及他们对于移动应用的路径依赖层面,扫码都是轻便而优雅的唯一方案。

腾讯的乘车码产品自从2017年7月率先在广州上线以来,已陆续覆盖北京、深圳、上海、厦门、宁波、济南、大理等超过100座城市,支持BRT、公交、地铁、索道等智慧交通移动支付场景。

2018年4月,腾讯公司副总裁郑浩剑在重庆的「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提出了电子车票的概念。再过几天,腾讯还会和中国交通报社共同举办中国智慧交通大会,邀请政府部门领导、国内外交通运输领域专家、新闻媒体代表共聚一堂,探讨中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基于空前绝后的10亿级MAU产品——被称作是第三级操作系统的微信——把里面的那张乘车码升级成为电子车票,不仅可以开发社交属性,还能如同身份证那样承载用户的识别需要。

郑浩剑说,在和交通服务商展开合作以后,腾讯可以把公共数据和社交平台叠在一起,用户可以为微信赋予新的功能,在里面查看实时的公交到站信息、地图查询和线路规划、甚至是获取全程交通热力图,主动避开高峰拥堵。

毫无疑问,这是一份乌托邦式的宣言,如果加上腾讯同样战略投资的网约车、共享单车乃至货运物流服务,它意味着公私交通资源都将被无差别的串联起来,重构整个社会的出行效率。

在用户端而言,「贪图便利」的甜头一旦得到激发,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尤其是居住于经济发达城市的年轻人,虽然兜里还是会放着钞票,但是一个月下来能够用到的时候确实是屈指可数。

无论是重温找零算钱的麻烦,还是在钱包里塞满卡片,这种「古旧的习惯」都在新的舒适体验之下去而不返,就像AJAX之父Jesse Garrett在《用户体验的要素》里所写道的:「正确的产品形态绝对不是由功能所决定的,而是应该由用户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来决定的。」

根据Ipsos China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8.9亿,分城市级别来看,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90.4%、93.5%、92.4%,即在移动支付的普及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并未显示出存在更高门槛,这也很好地验证了「科技正在将世界拉平」的趋势。

这种来自市场的投票趋势,不能不说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表现。而在企业端,任何可以帮助提升效率的事情,都能从客观上促进商业利益的增长。

简而言之,乘车码对于人力成本的节省、调度系统对于乘客密度的分流、数据能力对于运营管理的优化,最终都可以真切的在财务报表上面体现出来,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放低姿态的合作框架里,共生而非排挤是定然利大于弊的。

深圳和杭州曾在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因为治堵效果显著而被评为「年度治堵典范之城」,至于为什么是这两座城市被评选出来,想想它们分别是哪家互联网巨头的总部所在,就不难理解了。

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

美国城市学家彼得·卡尔索尔普创造出了「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的新城市主义理论,主张解决「大城市病」的根本在于最大化的利用资源。

比如下面这张图片就能很好的反应「TOD」的价值:

严格来说,「TOD」并不是基于环境保护或是反消费主义的理想来试图限制人们合理合法的使用私家车的产权,而是认为政府的屁股理应坐在公共利益的坑里,为最大公约数服务。

所以城市文明的规划和改善,一定要以公共交通为中心,衍生出层次鲜明的开发措施,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出行衔接和邻里生活的焦点,这样政府一来可以通过土地价值的升高获得投资回报,也把市民的安全性提到了一个优先级的位置上。

在国际咨询公司德勤统计的全球智慧城市版图里,中国以500个城市居于首位,占全球数量的一半,这份答卷或许有着高估或是夸张的成分在内——毕竟中国的基础性城市化率都还在一个漫长的过程里——但在背后支撑数据的,是地大物博的广袤国土、结构错落的庞大人口和热情旺盛的科技公司,它们共同造就了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在政府报告里明确表示志在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李铁说:「企业要有一种意识,面向社会化服务不是一个产品,一个产品不可能满足全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中国的城市空间运营商、地产商在自己未来可能的发展空间内,把这些智慧产品集合到一起。」

换句话说,腾讯和阿里这些巨头,在其他的行业或许有着激烈的竞争,但在推进中国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化和幸福感这件事情上,它们应当都是友军。

从付款码覆盖和统筹一切消费场景,到乘车码解决赤手空拳走遍四海的需求,任何看似不可思议的体验,都起源于微小却坚持的改变。

所以巴菲特才会说,现在的中产阶级绝对不会愿意选择作为富翁生活在几百年前,因为今天习以为常的种种商品和服务,在历史上都是千金难换的幻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