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科技 战“疫”
2020-02-07 13:31:40
  • 0
  • 0
  • 70

作者丨阑夕工作室

武汉封城半个月,疫情依然严峻。

眼看确诊病例从最初个位数飙升,再进展到百位数、千位数的飙升,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人数已经达到了24423人。

从发现到超过SARS的确诊人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只用了两个月时间。时间再驳回17年,SARS哪怕到现在也没有特效药。

现在的新型肺炎病毒能治好吗?没有人知道,至少目前不行。

但这十七年,人类面对病毒依然束手无策吗?不,显然不是,在这场全民防疫战中,出现了新的身影,中国的科技公司,病例诊断、药物研发、物资配送…抗疫的各个链路都因为科技的力量而变得更加高效。

1 战胜病毒,先要知己知彼

实际上,此次病毒的分离已经在2020年的第一周就完成,相比17年前发展SARS病毒的几经曲折、一度被错认为支原体的历史相比,此次初步鉴定病毒的速度十分迅速。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力量。

病毒的传播正在加速,但人类的对抗能力也在提升。事实证明,在认识病毒这件事情上,我们已经比17年反应更加迅速。

但即便是,加快了鉴定速度,依然没能及时制止新型冠状病毒的扩散。这是为什么?是技术手段失效、还是人类终究在这场病毒战役中溃败?

原因在于,对手也成长了,变得更狡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毒,是基因组序列最长的病毒之一,全基因组序列全长29847bp,临床诊断需要将患者样本与该病毒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才能确定诊断结果。这也是导致确诊难、等待结果长的主要原因。

目前医院普遍采用核酸检测方法,其只能检测到病毒基因的局部。由于病毒存在变异的可能性,对于整个基因序列来说这种检测方法犹如盲人摸象,一旦病毒发生变异,就可能出现漏检的情况。这让那些未确诊的“疑似患者”,成为了病毒扩散的帮凶。

要战胜病毒,就必须在检测上跑赢病毒的变异速度。如今,我们在最前端检验病毒的一线,看到了科技公司的身影。

2月1日,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平台采用了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被缩短至半小时,大幅缩短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阿里云还宣布疫情期间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AI算力,并与合作机构向全球科学共同体免费开放相关药物研发资源,用以加速本次新型肺炎新药和疫苗研发。

为此,工信部也在2月4日发布倡议,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组织科研和生产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撑疫情防控的相关产品攻关和应用作为优先工作。

工信部还指出,人工智能目前存在的优势明显。通过充分挖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以及疫情防控的应用场景,能够帮助疫病智能诊治,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提高管控工作效率。

在疫苗方面,通过AI算法和云计算,也能够帮助疫苗/药物研发、蛋白筛选等药物研发攻关。在算力和算法的加持下,人类才能提升追赶病毒的速度,甚至超越它,研发疫苗,实现真正战胜。

2 科技对抗疫情,中国走在前列

科技公司们能做的还有更多。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生命科学研究员丹尼尔·斯特赖克,就在今年1月23日表示,人工智能(AI)或许能帮助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散。

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除了缩短基因分析时间,AI技术已经被使用在挖掘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和在线内容,帮助专家识别可能导致潜在流行病或更严重流行病的异常情况。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科技公司通过这次疫情的科技练兵,展现了自身的技术实力,走在了全球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前端。

例如,阿里巴巴旗下多个APP在疫情期间都推出了关于疫情实时查询、预防病毒科普、医生在线健康咨询等服务。

对于那些获取信息不方便的老年人用户,他们也可以通过更方便的语音查询等方式获取信息。此外,未来阿里巴巴还计划在天猫精灵APP上线防护知识页面,并开启海外疫情数据的更新。

AI也深入到一线防疫服务中去。此次疫情中可以看到AI在信息搜集、智能问诊等应用。例如,1月27日,阿里巴巴达摩院最新研发的“智能疫情机器人”被运用到浙江的“浙里办”APP上。

通过疫情机器人的帮助,该APP中的“网上智能问诊与人工服务”里,机器人几乎可以回答关于疫情的所有问题,例如定点医院、口罩选择、检查口罩气密性、处理口罩的方法等等。

当然,在现在看来,这样的全社会大协同并不鲜见。

在今年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公报中也指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正是在网络化和网络平台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整合,去伪存真,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更有效地管理好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透明度、互联网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和便捷,都将在此次疫情中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让在危机中的人们多了些许安全感。我们至少可以和疫区里的亲人朋友远程互道平安,可以通过更便捷的电商、物流给疫区的医护人员送去物资。

平凡的人类能做的,不是完全消灭病毒,更实际的是预防和控制,跟病毒进化进行时间大战。在它出现不可逆、彻底失控的传播之前,能够研究出对抗病毒的方法。

这或许是不幸中的万幸,在SARS过去后的17年,民智进步、科技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学习周期。如今的中国科技水平,让人类在面对病毒时,有了更多的底气和实力。

3 用科技钝化世界的棱角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科技力量参与度最高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17年前,疫区和外界的联系只有绿屏手机、电视和铁栏杆。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外卖,没有打车软件,甚至连台式电脑都很罕见。

17年前,我们可能会因为信息有限,更容易被谣言误导、会盲目就医而感染、也会因为恐慌抢购白醋、板蓝根这类对于病毒无效的非必需品。

17年后,我们则可以大声说,大不了就不上班,在家用钉钉远程办公。大不了就不出门,哪怕口罩也在天猫买。大不了就不出门吃饭,在家叫饿了么。大不了就不去车站退票,在家通过携程和飞猪代办。大不了就不坐地铁,出门可以高德打车。

从无知到有序,AI正在不断地缩小我们和病毒追赶的差距,减小人类面对新病毒时的学习成本。经此一役,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时,尽快让AI和其他科技发挥作用。

AI等前沿科技深入到社会治理,也意味着科技的力量比我们想象地要强大,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力和效率,也能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到社会治理中去。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汇聚民声民情,能够将碎片化的社区资源、信息整合,从而提高公共事务中各个细分业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能够真正的解决群众的需求。

一场让世界牵挂的疫情,给予我们的不应该只有伤痛,最起码我们要从此更加明确:科技不是放在玻璃匣中的装饰品,而应当是一把趁手的工具,让人们记得用、懂得用。

在捐赠1亿元用于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后,马云说:「疫苗从研究到最终投入使用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条路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积累,也需要更多的信心与希望。」

科技就是人类面对病毒时,所持有的勇气和希望。

疫情改变的不是科技,而是我们与科技的关系,以及科技与这个世界协作的模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