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日记|第五十二天
2020-03-22 17:17:36
  • 0
  • 0
  • 1

武汉的疑似病例存量已经只有30人了,且无新增,随着时间的排查,清空期

限大概率就在未来两周以内,总算是吞下了一颗定心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流行病的防治是可以「治标不治本」的,也就是说,把流动性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对于特效药或是疫苗的需求就不那么急迫了。

封城、隔离、口罩、停产这些都属于治标的行列,通过切断传染链条,压制指数级的增长幅度,病毒自然会被堵死在已经患病的人体内,由免疫力和外部环境去决定生死。

这不止是公共卫生的职能范畴,行政权力的介入——或者说主导——更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在举国动员的条件里,新冠肺炎成为了一个同仇敌忾的硕大靶子,战争化的文本也造就了战争化的配合,这都有利于拆掉滋养病毒的人际温床。

以国家主义的失败开端,以国家主义的胜利告终,张晓舟的预言一步一步成真,当然,这个胜利是值得书写的,毕竟人们还是获得了想要的安全感。

「流浪地球」的导演在出口这部电影时讲过一个非常满足时代感的叙事角度:同样是面对滔天洪水,中国的历史神话是「大禹治水」,西方的历史神话则是「诺亚方舟」,前者是斗天斗地的不屈,后者是脚底抹油的逃跑,所以中国拍不了发生在宇宙飞船里的太空歌剧,要走也要推着作为家园的地球一块儿走。

相比「流浪地球」牺牲全球一半人口的代价,时下的现实处境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糟糕,我也无意于反复赘述不要忘记那些看不到这个春天的同胞,只是试图恳切的提醒一声:敲锣打鼓,不是时候。

有人在私信里给我讲了一个类似那个在鹤岗买房的小伙子最近又因生活所迫把房子卖掉的故事,他去年秋天买了新房打算用于结婚,却因疫情肆虐连续几个月收入归零,无力继续偿还贷款,不得不又在低位把房子出手,连婚事都有很大可能告吹,内心满是沮丧和委屈,还差点伤害他人,说自己「每一个毛孔里都有无力感。」

曾在微博上求助的一户家庭——61岁的老人推着她86岁的母亲在空荡荡的武汉街头求治无门徘徊了几个小时——现被证实两人都已先后去世,这种惨绝人寰的事情在过去几个月里不知道多少次的发生,子女还在悲痛的后悔没能在最后的时光里亲自照顾挚亲。

只要还有人在水里扑腾挣扎,岸上的人就不该因为安然无恙而得意洋洋。

当然,该过去的总会过去,欢笑不必背负原罪,尽量纯粹一些就好,这个世界终究是被建设起来的,努力工作,过好生活,做一个正直的人。

这是我的武汉封城日记,第五十二天。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