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从中国版的Medium,到中国版的Wattpad
2017-11-09 14:17:03
  • 0
  • 0
  • 0

不知不觉,简书已经和它所曾经效仿的对象Medium成为了迥然相异的产物。

2012年,接连创办过Blogger和Twitter的埃文·威廉姆斯启动了他的第三次创业,于是介于博客和微博之间的产品形态Medium横空出世,它既负担有复兴长文的使命,又试图继承社交网络的灵性。

毋庸置疑的是,受到埃文·威廉姆斯的个人价值观影响,Medium至始至终都带着某种理想主义光环,比如在2016年,埃文·威廉姆斯突然觉得「这个创业项目长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也就是竟然雇佣了1/3员工去负责广告的销售——然后,他在经营数据依然健康的情况下,裁掉了整个商业部门,表示宁可自掏腰包养着Medium,也不愿意见到广告如同青苔那样覆满平台。

时至今日,Medium已是全美最大规模的内容社区,平均每周有着超过14万篇原创文章产生,MAU也达到了6000万,而在埃文·威廉姆斯的坚持下,Medium也将内容付费作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用户可以选择支付5美元的月费,即可浏览全站的加锁内容,这些费用则将根据算法分摊交至创作者手中,形成所谓的「消费-生产」闭环。

简书一度被称作是「中国版的Medium」,因为二者无论是产品定位还是问世时间都高度相近,甚至简书的创始人林立在其早年的一篇日志里,就开诚布公的表达了对于Medium的敬仰之情:

「这种以小致大的创意往往都是极为天才的人才能想出来的,看似平凡,但是平凡的你我就是死活想不出,当看到天才的成果的时候才大拍自己脑门,我怎么就没想到!」

* 左为简书创始人林立,右为简书版权中心总裁黄一琨

不过,就和一切「中式创新」的规律相同,在对海外创意进行短暂的移植和嫁接之后,「模仿红利」就会以极快的速度消耗殆尽,如同南橘北枳的道理,面对本土的市场环境和用户资质,简书和Medium的分道扬镳也就并不再令人感到意外了。

倒是林立曾经借着翻译一篇文章的机会,认为内容出版的未来或许将有机会获得新的模式,因为数字经济已经足够强大到打破单向审美的机制:

「JK·罗琳带着她的《哈利波特》曾被出版社拒绝过很多次,然而幸运女神最终眷顾了她,但是又有多少《哈利波特》正在那些不够幸运的作者的硬盘里慢慢腐烂呢?」

这并不是说互联网正在设法摧毁编辑的价值,而是为了打破后者独占点石成金的权力,业界亦毋须重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调,让市场笔直对接内容商品,便可不必总是期待出现托马斯·沃尔夫和麦克斯·珀金斯的非典型关系。

时隔多年,林立终于认为时机成熟,简书这款产品也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他力邀曾任中信出版社数字阅读业务总编辑的资深出版人黄一琨加入简书,担任简书版权中心的总裁。

不久前,在许知远的单向空间,简书办了一场媒体沟通会,把简书的未来和版权这个概念紧紧绑到了一条船上。

在演讲中,黄一琨特意强调他对IP这个万能用词的反感,正如其是对知识产权的缩写那样,行业之所以追逐IP,是因为期待它可以大幅降低内容和商业之间的转化成本,所以最后演变成了动辄大谈IP、实际上却是简单粗暴的把它固定在网文改编影视这条路径上。

「我觉得知识产权就叫知识产权,著作权就叫著作权,版权就叫版权……你不可以跟作者没有打一个招呼,就深夜突然一个邮件说,如果一周之内你没有回复,就自动续约,又是五年,又是十年,这些人天天在外面说IP,这种人我非常痛恨……IP背后真正值得尊重的是人,没有这些人,简书什么都没有,我痛恨的是不尊重人的IP行业,所以我宁可不用这个词。」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简书联合了三十多家出版机构,将它们作为承载内容变现的主要渠道,并通过「版权合伙人」计划,把喜马拉雅、掌阅这种数字出版平台也拉了进来,而简书的版权运营团队,则将全力以赴的帮助优秀的创作者把内容集结成书,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 简书版权中心经纪服务的范畴

显然,这和Medium及其象征的内容付费模式处于南辕北辙的两端,简书依然是在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迭代——也就是「自出版」的爆炸增长——所以版权就成为了内容的终点,同时可以塑造出标准化的交付商品。

至此,简书更为贴近的,也从Medium变成了Wattpad,后者被誉为是「电子书行业的YouTube」。

在创办早期,Wattpad只是一个如同Kickstarter那样帮助作家发起众筹项目的平台,在最窘迫的时候,其创始人在咖啡厅里提议和会面对象共喝一杯咖啡,「因为上个月赚的钱就只够买一杯咖啡。」

所幸的是,资本的青睐和团队的坚持,让Wattpad等到了出头之日,而逐渐转型成为一个长篇内容阅读市场,则让玛丽·米克尔在她的年度互联网报告里将Wattpad比作是和Pinterest、Twitch相同模式的产品。

而今,有着超过4000万用户活跃在Wattpad的平台上,连亚马逊都感受到了来自它的压力,数以万计的图书经纪人亦像猎鹰一样频繁巡视,致力于发掘出下一个跨时代的顶级作家。

在中文互联网,曾有关于流量明星和职业艺人之间有何差别的讨论,有人认为是否拥有作品就是一条判断尺寸,流量明星纵使吸金能力名列前茅,但是只要他们没有拿得出手的被检验值得流传下去的专业作品,其身份认同就会遭到广泛的质疑。

这个逻辑,似乎也可以放在日渐兴盛的内容行业,尽管自媒体为数众多——爆款内容的刷屏能力更是令人惊叹——但在迎合快餐阅读的趋势之后,绝大多数内容都缺乏保质期,就像流星划破天际,光亮只在一时。

无论是Wattpad还是简书,它们坐拥的核心竞争力,都在于那些有潜力从作者变成作家的生产型用户,与他们建立商业合作的关系,则把持住了内容运营的上游位置。

Wattpad的不菲估值——它刚刚获得来自腾讯的4000万美元投资——加上腾讯旗下阅文集团即将奔赴港股上市的背景,都让简书有了清晰而明确的比照对象。

全球广义上的出版业产值超过1400亿美元,这个数字比游戏、电影、音乐都大,只是因为过于分散,这里的价值长期以来都被忽视,而黄一琨以《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为例,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最近五年,每年前20种图书中,一共有接近40种投拍了大电影——「不少都是高制作成本的大电影」——包括法兰克福书展,最大的买方都是柏林电影节上的导演和制片人。

黄一琨几乎是在以一种痛心疾首的语气总结:「从书到电影,这是一个最经典的,最安全的,对影视投资人来说也是最靠谱的一个方式,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是在中国好像总就教不明白。」

《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曾说,「当低质化的信息与文字如同垃圾铺天盖地的时候,只有不计成本的写作,才能给简直要给垃圾窒息的读者带来清新与美好。」

不计成本的另一端,其实就是回报的可预期,简书做的这件事情,也可视作是将天涯、豆瓣未能实现的愿景继续往前推了一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